欄目分類
聯系我們
|
暢想2030年的建筑業時間:2018-10-22 10:19:30 來源: 作者:
2030年的建筑業,從發展趨勢上解讀,將由一個傳統的資源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向技術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業轉變。 當下,中國的建筑業表現出七大鮮明的發展特征和六個明顯的發展趨勢。這七大特征是行業規模大、大企業云集、細分行業多、行業利潤低、行業競爭激烈、行業集中度高、區域發展不平衡。而當下顯現的六大發展趨勢分別為國內市場下行、細分市場細化、國際化加速、建設模式快速變化、管制方式市場化與企業競爭分化。這七大發展特征和六個明顯的發展趨勢在未來可預見的十年中,將進一步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整個建筑業發生明顯的、根本性的產業變革。 隨著政治、經濟、社會與技術的發展。對應當下建筑行業的七大特征,2030年的建筑業將展現出七個新的特征,即行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大企業規模繼續發展、行業細分化深入推進、行業利潤率總體回升、行業競爭激烈程度兩極分化、行業集中度繼續加深、區域發展失衡持續擴大。 行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建筑業的總體營收與產值將穩步成長,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的地位不會改變。目前,相比于其他行業,建筑業在營收規模和產值上有具有顯著優勢。隨著接下來十年我國城鄉一體化的持續推進,建筑業與其他行業的營收規模之間的差距或將縮小,但建筑業本身的營收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上升。 大企業規模持續發展,建筑行業營收突破200億規模的企業數量將繼續增加,而已有的大型建筑企業,其營收規模將進一步提升。當下,我國建筑業營收規模突破200億的總包企業已有51家,未來,這一級別企業數量將進一步增加;而營收規模突破1000億的8家特大型企業,其營收規模將繼續上升。 行業細分化深入推進。目前的建筑業在不同的行業中的細分程度各不相同。而未來,在各個行業中的細分將繼續發展,建筑業的細分行業數量會越來越多。現今的建筑行業,在不同的細分行業中展現出不同的市場空間。已有的細分行業暫時還不會消失,而新興的細分行業卻在不斷涌現。此不消彼反長,細分的行業數量會繼續增加。 行業利潤率總體回升。我國建筑業長期表現為大規模、低利潤。建筑行業的利潤率與不管是與同行業國際先進企業還是當下的高利潤行業相比均有明顯差距,這與改革開放一段時間以來的粗放式發展是分不開的。但隨著我國建筑企業市場化運作與科學管理的演進,原先的粗放式管理與行政管制正逐步轉變為精細管理與服務式管理。這一現狀有望改善。 行業競爭激烈程度兩極分化。目前的建筑行業,已經開始展現出不同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的明顯差異。大多數企業在傳統建筑領域開展激烈的價格競爭,而少部分企業憑借明顯的技術優勢在準入門檻較高的細分行業里獲得了高額訂單。未來,這一趨勢將進一步擴大。 行業集中度繼續加深。建筑行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國家的政策因素有直接關系,這在我國表現的尤為明顯。當下,PPP模式越來越成為國際建筑行業的熱門模式。在我國也是如此。在這一模式主導下,大部分高利潤、大規模的訂單將必然由資質全、規模大、抗風險能力高的大型甚至特大型建筑企業承擔。 區域發展失衡持續擴大。現今我國建筑行業的主要區域市場大部分集中在東部地區。而廣闊的北部、西部地區的市場占有率相對較低。雖然我國正在積極推進的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政策將給上述地區帶來一定的發展機會,但未來的建筑行業,將必然轉向以技術、人才作為主要導向。在這一導向指引下,西北部地區面對東部地區的發展劣勢將更加突出。 筆者所判斷的2030年的建筑業的七大新特征是基于我國當下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技術發展的總體態勢基礎上,綜合分析而來的。 政治上,我國正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不管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部署亦或者亞投行的設立,都標志著中國正以強力推動區域合作,謀求共同發展。未來十年,我國將有可能較大可能成長為東北亞地區的決定性政治力量。目前東北亞地區的傳統強權如俄、日、韓等國,均不同程度的面臨著發展困境。俄羅斯雖然擁有重要的政治話語權但在經濟上持續性的增長乏力嚴重制約著其在地緣政治上的話語權。隨著前蘇聯時期積累的政治籌碼的逐漸消耗,俄羅斯的虛弱態勢愈發明顯。而日本、韓國等在二戰后發展起來的地區強國,雖然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擁有優勢。但其總體經濟規模、工業體系、戰略縱深等,都遠遠落后于中國,這使得這些國家大多表現出“富而不強”尷尬局面。而東北亞地區的另一重要力量美國,雖在各個方面對中國進行限制,但畢竟遠離本土,未免總有鞭長莫及之憾。一旦,中國能夠主導東北亞地區的主要話語權,這一地區地區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缺口將為中國建筑業提供海量的機會。除此之外,我國目前還在謀求全球布局。在南亞次大陸,在非洲,在中東,中國的影響力正逐步增加。在國內建設中已經積累了充分經驗的中國建筑企業在這些地區的開發和重建中,必將分一杯羹。 經濟上,國內與國際兩個維度的發展對于建筑行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國內,我國計劃利用十年時間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這一轉變的背后,是全行業的產業升級。當下,我國東部部分地區已經率先完成了現代化,但明顯的區域差異與城鄉差異仍然為建筑業提供了堅實的市場需求。而在已完成了現代化的地區,新型的城市建設理念和嘗試為建筑行業的升級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和更多的機會。國際上,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為中國企業帶來了市場的同時也帶來了競爭。中國的建筑企業,日益感受到來自國際同行業巨頭的競爭壓力。相比于國際先進企業,中國企業在管理、技術和理念上仍有一定差距。如我國建筑企業能在與國際同行的競爭中不斷學習完善自我,勢必能有新的發展。 社會上,我國日益明顯的老齡化趨勢和城鄉一體化趨勢為對中國建筑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內,中國建筑企業得益于龐大的人口紅利和政策、市場的優勢,在經營規模上發展迅速。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國內市場總體下行,政策扶植力度也有所縮減。上述壓力,無一不推動著建筑企業引入技術、優化管理、完善體制。在這一過程中,一定會有一批抗風險能力差的、體制僵化的企業被市場無情淘汰。這對于個別企業而言或許是災難,但對于整個建筑行業的資源配置,卻有相當地推進作用。 技術上,目前人類正經歷著歷史上繼兩次工業革命和一次信息技術革命以來的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以物聯網、基因工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從根本上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于建筑業這樣的傳統行業而言尤其是如此。我國在建筑行業目前仍采用傳統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可以預見,這樣的現狀將不會持續。在新興技術的主導下,建筑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效率或將獲得質的提升。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新興技術的引入雖然能大幅度的提升生產效率,但同時也需要海量的資金投入。故而,技術革新的過程也必將是建筑行業進一步集中,競爭激烈程度進一步兩極分化的過程。 綜上所述,2030年的建筑業,將是一個嶄新的建筑業,一個以技術密集、智力密集為導向的新型的傳統行業。
|